基金季报是基金最常见和常规的运作报告,也是投资者了解和认识基金产品的重要渠道之一。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基金季报所披露的内容,还需要细细品味基金经理的投资之道。对投资者而言,每季度公布的一次的基金季报可以说“价值连城”,它不仅有助于基金持有人了解基金业绩表现背后的原因,判断基金经理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体现出怎样的投资能力,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伺机调整基金组合。
基金季报出炉应关注哪些点?
下面,我们来看看几个重点的方向,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。
一、产品概况、基金份额变动情况
包括简称、代码、份额、目标、策略等,而我们要关注的,则重点看基金份额状况,相对往期是份额上升还是下降,可结合着基金份额变动情况部分来看。
份额上升,则表明季度期间基金被大额申购,受到追捧;
份额下降,则期间遭遇赎回,原因可能多方面。综合来看,稳定的份额或相对上升的份额对基金经理的操作比较有利。
二、财务指标
反映和衡量基金运作绩效,包括本期已实现收益、本期利润、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、期末基金资产净值、期末基金份额净值,我们关注较多的为本期已实现收益、本期利润、期末基金资产净值。
本期已实现收益,反映着基金的未来分红能力,收益为正、浮盈,则分红可能性更大。
本期利润,是对基金季度内的经营业绩和总体盈利能力的反应,利润为正,则经营状况良好。
期末基金资产净值,即基金净值规模,如货币基金规模越大,议价能力越强;偏股基金等规模较小时,可体现好调头的优势,但承受风险的可能性也大。
三、基金净值表现
主要有净值增长率、净值增长率标准差、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、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标准差四个方面,普通投资者主要看净值增长率,一目了然了解基金的业绩表现,即本期收益能力。若深入研究产品风险水平,则需要看净值增长率标准差。
净值增长率为正,则收益能力良好,为负,则季度区间收益亏损。
净值增长率标准差,反映基金业绩的波动性,该数值越低波动性越小,如偏股基金、股票基金净值增长率标准差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标准差,则相对业绩比较基准风险性更小。
四、管理人报告
包括基金经理简介、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等多方面,我们主要关注后者。从中可以了解到基金经理对季度报告期间的市场看法,以及所运用的投资思路和策略。部分基金经理会提及对后市的展望,投资者可借助此对基金进行布局。
五、投资组合报告
涵盖基金资产组合情况、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、前十大重仓股等投资组合明细。
基金资产组合中通过“权益投资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”可判断基金的仓位,仓位的高低大致决定着该产品的风险水平,占比越高,仓位越高,风险水平就较高,反之亦然。
行业分类的股票组合中,可以看到基金报告期内对行业的配置比例,从而反映着基金对行业的大致看好倾向,已能够反映当期配置是否符合市场大环境趋势,透露出基金经理的行业配置能力。
前十大重仓股可以了解基金的持股集中度,如配置较高,股票涨幅强劲,则基金的表现会相对较好,若配置相对分散,股市涨幅一般,则能够相对减轻下跌风险。
季报信息众多,分析过后,大家都看懂了吗?需要提醒的是,季报公布都有一定的滞后性,比如今年三季度已过,10月24日首批基金季报才开始公布,因此投资者可用季报资料作为参考,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性。
如何正确对待基金季报?
应“有所不为”的正是不少投资者所热衷的,对基金单个重仓股票的优劣、短期调仓的得失所进行的细致评判。
首先,基金季报所披露的信息有着相当的滞后性,要求在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披露,大多数基金集中在最后的两三个工作日密集发布,所以基金季报披露时点通常距离季度末已经过去20天左右。再者,季报披露的组合是季度末最后一天单一时点的投资组合情况,将这一时点的静态信息按照上季度或下一季度的表现来评价,都是难有说服力的。
例如,市场往往高涨之后迅速落入低潮,基金此时季度末的低仓位是错失了前期市场的高潮,还是高位减持后的有效防御呢,更不论基金季度间是否有波段操作尚不得而知。同样,对基金重仓股投资得失评判,亦容易陷入极为主观的境地。实际上,无论是择时还是选股的好坏效果,均已经综合反映在基金业绩之中,投资者对季报局部的“拆分研究”,只是主观的徒耗精力而已。
那么,连具体股票配置之类的都不研究了,基金季报还有什么要“有所作为”的呢?
首先,值得一看的就是考察基金是否“货真价实”,即基金能否在实际投资组合中恪守契约。不少投资者是根据一纸招募说明书,申购了毫无历史披露信息的新基金产品。因此,检验基金实际的投资组合是否与契约相一致,对投资者评估利益和风险相当重要,这一点在风格型、行业主题型基金上显得尤为突出。
此类基金为了满足细分市场的投资需求,往往重点配置于特定的风格类型、行业板块,并在契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。对于此类基金的配置,投资者通常有较强的个性化需求,如果基金实际投资组合偏离契约较大,就有可能对其带来较大的伤害。比如,中小盘风格基金却重仓持有大盘蓝筹股,就会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中错失应有的超额收益;消费行业基金却重配金融和房地产,在宏观经济较弱的下跌市场行情,自然难以体现出消费较强的防御性。
这时,通过基金季报就可以将穿了“皇帝新衣”的基金揭穿出来,把是否遵循契约约定的投资策略、是否坚持风格类型、是否集中配置特定行业等情况,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在投资者眼前。即便存在以季度末时点进行短期粉饰的行为,但综合多个季度报告之后,仍能相对客观地体现基金投资标的的“原貌”。
文章观点不代表坤元基金观点
文章来源:
天天基金网:《教您读懂基金季报 寻投专业机构的投资线索》